小兒解顱的問診
發布時間:2022/10/03 中醫問診 瀏覽次數:7
解顱是指顱縫開解,頭顱日見增大。臨床以顱囟逾期不合,頭顱叩之呈破壺音,目珠下垂猶如落日狀為特征。中醫認為本病多由胎元稟賦不足,腎氣虧損,不能生髓、養骨所致,而大病之后,耗損腎陰,水不勝火,虛火上炎,蒸灼腦髓;或脾虛濕停,濕濁水飲上泛于腦;或外感時邪,熱毒內盛,夾肝火痰熱上沖于腦亦皆可導致解顱。《育嬰家秘》指出:“解顱有二,初生后,頭骨漸開,此胎氣怯弱,腎氣不足也。有合而復開者,自顱至印堂,……此皆解顱。由病后腎虛,水不勝火,火氣上蒸,其髓則熱,髓熱則解,而頭骨復分開矣。”文中所言病因病機對當今臨床仍有指導意義。本病因發病原因不同及病情輕重不同,預后差異較大,部分經適當治療,可獲痊愈;部分可望病情有所緩解,停止進展;亦有部分患者出現驚厥、智力障礙、失明等。中醫治療本病以補腎益髓為基本原則,并隨證選用利水滲濕和清熱通絡等法。
西醫腦積水相當丁本病。
(一)問診要點
本病癥狀較具特征性,一般若見小兒囟門逾期不合,反而逐漸加寬開解,頭顱明顯增大,目珠下垂,白多黑少,應考慮為本病。臨床尚應注意詢問智力狀況,頭顱增大速度,是否伴煩躁和汗出,有無肋骨和脊柱等畸形,以同頭大畸形、佝僂病等相鑒別。
本病均可見顱縫開解、頭顱增大之癥,臨床辨證主要應詢問其發病過程及全身伴隨癥狀,審因論治。一般先天稟賦不足,腎氣虧損者,常伴見發育落后,身體瘦弱,神情呆鈍等;由后天失調或病后體虛,脾虛水泛而致病者,常伴見面色萎黃,納呆便溏等;若因外感時邪,熱毒熾盛而發者,則常見煩躁不安,面赤唇紅,尿赤便秘諸癥。
(二)分型問診
1.腎氣虧損
問診:囟門未能應期閉合,反而逐漸開解加寬,頭顱日見增大,頭皮光急,目珠下垂,白睛顯露,伴見發育落后,神情呆鈍,面色晄白。
治法:補腎益髓,溫陽利水。方用補腎地黃丸加桂枝、車前子、澤瀉。
2.腎虛肝亢
問診:顱縫開解,囟門寬大,頭額青筋浮露,眼珠下垂,白多黑少。伴煩躁不寧,手足心熱,甚則眼珠震顫,四肢拘急、抽搐。
治法:益腎利水,柔肝熄風。方用知柏地黃湯合三甲復脈湯。
3.脾虛水泛
問診:頭顱增大,囟門漸寬,白睛顯露,目無神采,頭皮光急。伴身體瘦弱,面色萎黃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。
治法:健脾益氣,通陽利水。方用六君子湯合五苓散。頭皮光急,脈絡顯露者,加丹參、赤芍。
4.邪熱壅滯
問診:囟門高脹,頭顱日見增大,顱縫開解,或顱縫合而復開,頭顱青筋暴露,目珠下垂。伴心煩不安,面赤唇紅,發熱頭痛,尿赤便干,甚則斜視,四肢抽搐。
治法:清熱泄火,利水通絡。方用涼膈散加減。四肢抽搐者,加羚羊角、鉤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