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行面部痤瘡的問診
發布時間:2022/10/05 中醫問診 瀏覽次數:12
每至經前或經期,面部起疙瘩,高出皮膚,或痛或癢,經后逐漸消退,呈周期性發作者,稱為經行面部痤瘡,也稱“經行面部粉刺”。本病多發于青壯年。本病的病因病機主要因于熱,可由于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油膩之品,致脾胃濕熱內蘊;或七情所傷,肝經濕熱;或肺熱郁積,肌膚不得宣泄;經行之時陰血下注,沖脈俏盛,熱郁面部肌膚,發為本病。木病治療以清熱降火為治療大法,根據個同病因及不同病變臟腑,佐以瀉脾利濕、瀉肝化濁、清肺潤燥等方法治療。
(一)問診要點
每于經前或經期,顏面部起疙瘩,高出皮膚,或癢或痛,色赤腫痛,破后可見白粉祥汁液,隨月經周期反復發作,經后逐漸消失即可診斷。還要詳細詢問疼痛程度,有無膿頭,有無發熱畏寒等癥狀,應與癤腫、風疹等相鑒別。
臨床應根據痤瘡分布的部位、痛癢程度及全身伴隨癥狀以辨別病變所屬臟腑。痤瘡多發于口周,癢痛明顯,伴口臭口膩者多為脾胃濕熱;痤瘡發于兩眉之間及口鼻周圍,伴口苦咽干、胸脅脹滿、心煩易怒者,為肝經濕熱;痊瘡發于鼻周,紅赤作癢,口鼻干燥,咳嗽少痰者,為肺經郁熱。
(二)分型問診
1.肺胃濕熱
問診:經前或經期面部可見散在小疙瘩,口周較多,如粟米大小,癢痛明顯,可擠出乳白色油狀物,甚者化腐成膿。伴口臭口膩,喜冷飲,月經先期,量多色紅,小便黃赤,大便秘結。
治法:瀉脾降火,清熱利濕。方用清熱瀉脾散加減。
2.肝經濕熱
問診:經前或經期顏面部出現散在潮紅色疙瘩,如米粒大小,或形成黃白色小膿瘡,以兩眉之間及口鼻周圍較多。伴口苦咽干,胸脅脹滿,心煩易怒,經前乳房脹痛,目睛赤痛,月經先期,小便黃赤,大便干燥。
治法:瀉肝清熱,利濕化濁。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3.肺經郁熱
問診:經前或經期面起小疙瘩,色紅癢痛,可擠出白色粉汁,鼻周較多。伴口鼻干燥,咳嗽少痰。
治法:清肺泄熱,滋陰潤燥,方用清金散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