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痛的問診
發布時間:2022/10/14 中醫問診 瀏覽次數:14
胃痛又稱胃脘痛,是指上腹部胃脘處經常發生疼痛的病證。正如《靈樞·邪氣臟脾病形篇》指出:“胃病者,腹(月真)脹,胃脘當心而痛”。臨床胃痛的病因常有因寒邪客胃,陽氣郁遏,氣血凝滯;或飲食傷胃,食積停滯,胃失和降;或郁怒傷肝,肝氣郁結,橫逆犯胃;或脾胃虛弱,胃失濡潤,運化失常;或脾陽不足,寒自內生,胃失溫養等。概括胃痛發生的病理機制主要為脾胃失和,氣血失調,升降失常。臨床上若胃痛經久不愈,脾胃氣耗殆盡,牌不統血可發生便血、嘔血;若實邪過盛,郁久化火,火熱迫血亦可發生血證。胃痛的治療原則以理氣、和胃、止痛為主。
西醫的胃潰瘍、十二指腸潰瘍、慢性胃炎、急性胃炎等疾病相當于此病。
(一)問診要點
本證通過問診,必要時亦可配合西醫的檢查手段如胃鏡檢查即可診斷。同時應詢問胃痛的程度并配合腹部檢查,以除外胃部劇痛引起的胃穿孔;詢問排泄狀況及有無不潔飲食史,以與泄瀉相鑒別;詢問疼痛的部位,以與真心痛與脅痛相鑒別。
本證是以胃痛為主莊。通過阿診了解疼痛的性質、發作的規律及其伴隨癥狀,以辨其寒熱虛實。如疼痛突發,腹脹拒桉多為實證;疼痛隱隱,綿綿不絕多為虛證,拘攣而疼,得熱則緩多為寒證;痛勢急迫,灼痛嘈雜多為熱證;疼痛因情志不和而引發多屬氣滯而疼尤定處;病久積血內停則疼有定處而不散。
(二)分型問診
1.寒邪客胃
問診:胃痛暴作,惡寒喜暖,脘腹得溫則痛減,遇寒則痛增,口和不渴,喜熱飲。
治法:散寒止痛。輕證可用局部溫熨,或服生姜紅糖湯止痛緩急;重證可用良附丸加味。若兼見形寒、身熱等風寒表證者,可加香蘇散;若夾有食滯,胃痞納呆,或嘔吐者,可加神曲、雞內金以消食導滯。
2.飲食停滯
問診:胃痛,脘腹脹滿,噯腐吞酸,或嘔吐不消化食物,得吐食或矢氣后疼痛減輕,或大便不爽。
治法:消食導滯。方用保和丸加味。若脘腹氣脹甚者,可加積實、砂仁、濱椰等以行氣消滯;若胃脘脹痛而便閉者,加大黃、木香、香附以通腑行氣。
3.肝氣犯胃
問診:胃脘脹悶,攻撐作痛,脘痛連協,噯氣頻繁,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。
治法:疏肝理氣止痛。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。若疼痛較甚者,可加川楝子、元胡以加強理氣止痛作用;若噯氣頻繁者可加沉香、旋覆花以順氣降逆。
4.肝胃郁熱
問診:胃脘灼痛,痛勢急迫,煩躁易怒,泛酸嘈雜,口干口苦。
治法:疏肝泄熱和胃。方用化肝煎加味。若泛酸嘈雜較重可加黃連、吳茱萸;若內熱較甚者可加香櫞、佛手、綠萼梅等理氣而不傷陰之品;若火熱內盛,灼傷胃絡而吐血者可用瀉心湯以苦寒泄火。
5.瘀血停滯
問診:胃脘疼痛,痛處固定不移而拒按,或痛有針刺感,食后痛甚,或見吐血便黑,面色晦滯。
治法:活血化瘀。方用失笑散合丹參飲治療實證;若虛證可用調營斂肝飲;若氣血兩虧者可用歸脾湯加味。
6.胃陰虧虛
問診:胃痛隱隱,口燥咽干,饑而不能食,大便秘結。
治法:養陰益胃。方用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。若胃脘灼痛,嘈雜泛酸者,可加黃連、吳茱萸;若不能進食可加香櫞、佛手、綠萼梅等。
7.脾胃虛寒
問診:胃痛隱隱,喜溫喜按,空腹痛甚,得食痛減,泛吐清水,納差,神疲乏力,甚則手足不溫,大便塘薄。
治法:溫中健脾。方用黃苠建中湯加味,若泛酸甚者,可加吳茱萸暖肝溫胃制酸;若泛吐清水者,可加干姜、陳皮、半夏、茯笭以溫胃化飲,若寒勝而痛甚,嘔吐,肢冷者,可加附子、黨參健脾散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