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問診之問汗
發布時間:2022/10/15 中醫問診 瀏覽次數:12
汗是津液所化生的,《靈樞·決氣》:“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是謂津。”即是說在體內則為津液,外泄于肌表則為汗液。汗出是由陽氣蒸化津液從玄府達于體表而成,故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說:“陽加于陰謂之汗”。正常人在體力活動、進食辛辣、情緒緊張、衣被過厚及氣候炎熱之時,皆可以出汗,屬生理現象。生理之汗具有調節體溫,保持機體陰陽平衡的作用。一般情況下,汗液是隨外界溫度的變化而增多或減少,以適應氣候變化,維待體溫的正常。生理之汗還有一項重要功能,就是排出體內代謝廢物,此外,在臨床上還可以運用發汗方法作為驅邪外出的手段,治療疾病。
若是當汗出而無汗,不當汗出而汗多,或僅見身體的某一局部汗出,則屬病理現象。病理性的無汗或有汗,與正氣不足和病邪侵擾等因素密切相關。由于病邪的性質不同,或正氣虧損的程度不等,則表現為各種不同情況的病理性汗出。所以,通過了解病人汗出的異常情況,對認識病邪性質及機體陰陽盛衰有重要的意義。臨床問汗時,要詢問病人有汗無汗、出汗的時間和部位,汗量的多少、出汗的特點及主要兼癥表現。
(一)無汗
當汗出而不汗出,謂之無汗。無論外感內傷、新病久病。都可見有全身無汗。
1.表證無汗
常兼見惡寒重,發熱輕,頭身挕痛,舌苔白,脈浮緊等癥,多屬表寒證,或稱表實證。寒為陰邪,其性收引,寒邪束表收斂肌接,所以玄府閉塞,汗液不得外泄,故元汗。
2.里證無汗
常兼口燥咽干,皮膚干枯少澤,尿少便結,脈細等癥,多屬津液不足,因為津汗同源,津液既虧,則汗液失其化源而無汗。若兼見畏寒肢冷,面色晄白,舌質淡白,是為陽虛,陽虛則無法蒸化陰津為汗,故無汗。
(二)有汗
重點了解汗量多少、汗出時間、汗出部位和顏色變化。臨床可以分為下列幾種類型進行辨別:
1.表證有汗
若汗出而兼見發熱惡風,脈浮緩者,為外感風邪所致的太陽表虛證,即太陽中風證。因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,風邪襲表,使腠理疏松,津液外泄而汗出。
若汗出兼見發熱重,微惡風寒,鼻塞涕濁,咽痛頭痛,脈浮數,為外感風熱所致的表熱證。熱為陽邪,其性升散,熱蒸肌表,亦可使肌腠疏松面汗出。
綜上所述,說明表證辨汗對辮識病邪性質有重要作用,無汗者屬表實,即寒客肌表;有汗者為表虛,風邪襲表。
2.特殊汗出
是指汗出的時間、汗出的狀況有其特殊表現的病理性汗出,常見于以下幾種情況:
(1) 自汗:平時無故時時汗出,動輒益甚,稱為自汗,《傷寒明理論·自汗》中指出:“自汗之證,又有表里之別焉,虛實之異焉。”故臨床辨自汗,拉當區別表里虛實。
若久病體弱,時時自汗出,動則益甚,兼見氣短懶言,極易感冒,面色晄白,脈細弱等癥,風氣虛自汗,肺主皮毛,久病傷及肺氣,皮毛不固而自汗出,動則耗氣,氣不攝津故汗出益甚。
若自汗出,動則益甚,兼見形寒畏冷,或四肢欠溫,舌談白胖嫩,脈沉細無力等癥,屬陽虛自汗,因陽虛衛陽不能固護肌表而自汗。
若表虛之人,彶感風邪則自汗尤甚,此乃營衛不和而自汗,風傷于衛,衛傷則不能固守營陰,營衛不利,營陰外泄而自汗,常兼有惡風,苔薄白,脈浮緩等。
(2) 盜汗:病人人睡則汗出,醒則汗自止,稱為盜汗。其原因多為陰虛內熱所致,由于入睡時衛陽入里,以致陽氣亢盛,蒸發津液外泄,故見睡眠時汗出,醒后衛氣復出于表,肌表固密,故醒后汗止。陰虛之盜汗,常伴有低熱、潮熱、五心煩熱,兩顴潮紅,口干咽燥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臨床所見盜汗之癥,尤以肺陰虛,腎陰虛和心陰虛最為多見,故前人有“陰虛則盜汗”之說。
(3) 大汗:是指汗出甚多,津液大泄。常有虛實兩種情況。
若大汗不止,蒸蒸發熱,兼見面赤心煩,大渴引飲,脈洪大等,為里實熱證。多因表邪入里化熱,或風熱內傳,以致里熱亢盛,蒸騰津液外泄所致。
若大汗淋漓,如珠如油,常出現于疾病的危重階段,是陰陽將要亡脫的危候,故又稱為“絕汗”“脫汗”。故《素間·診要精終論》說:“絕汗乃出,出則死也。”說明此證為瀕死之兆。據汗出特點及伴隨癥狀,分亡陰與亡陽兩種類型。
若冷汗淋漓,兼見四肢厥冷,面色蒼白,聲短息微,脈微欲絕,為亡陽之汗。陽氣暴脫于外,不能固密陰津,津隨氣泄,乃陰陽離決的反映。若病人汗出如珠如油,熱而粘手,兼見高熱喘促,煩躁,渴喜冷飲,舌短少津,脈細數疾者,為亡陰之汗,為陰液耗竭于內,陽氣無所依附面散越,夾津液外泄所致。
(4) 戰汗:病人突然惡寒戰栗,繼而全身汗出,稱為戰汗,戰汗多發生于急性熱病過程中,是邪正相爭十分劇烈的反映,也是疾病發展的轉折點,應密切觀察戰汗后病情的變化。
若病人體質強盛,汗出熱退,脈靜身涼,呼吸平穩,為正勝邪卻,邪去正安,病情好轉之佳象;若戰栗汗出后仍身發高熱,煩躁不安,脈疾數,則是正不勝邪,邪盛正衰,病情惡化之危象。
(5) 黃汗:病人汗出,以汗色黃如柏汁,染衣看色,稱為黃汗。產生黃汗的原因,為濕熱熏蒸所致,故常兼發熱口苦,胸悶嘔惡,小便不利,舌苔黃膩,脈濡數等癥。
3.局部汗出
指身體某些局部出汗異常的病理現象,臨床常見于以下幾種情況:
(1) 頭汗:汗出僅限于頭面部或頭頸部,稱為頭汗。產生頭汗的原因如下:
若病人頭面多汗,兼見面赤煩渴,舌尖紅,苔黃,脈數,為上焦邪熱熏蒸。上焦邪熱循陽經上蒸于頭面,逼迫津液外泄所致。
若頭面多汗,兼見頭身困重,身熱不揚,脘悶納呆,小便不利,舌苔黃膩,為中焦濕熱藴蒸,津液七越所致。
若病人但頭汗出,兼見煩躁譫語,前陰下曲,為陽明里熱過盛,熱入胞室所致。陽明之脈上循頭面,下與沖脈相交而與胞室相連,若陽明里熱熾盛,熱邪內陷胞室與血相搏,郁熱循經上于頭面,蒸津外泄,故頭汗出。
若但頭汗出,齊頸而還,兼見往來寒熱,口苦心煩,脅痛,脈弦,屬傷寒少陽病,為邪熱循少陽經脈郁蒸于頭面所致。
假若久病體衰,癥見頭額部汗出,兼見四肢厥冷,氣短,脈微弱,是虛陽上越。久病重病,陰精耗竭于下,陰不斂陽,陰陽離決,而致虛陽上越,則津隨氣泄,屬亡陽證。
(2) 半身汗:是病入僅見半側身體有汗,或為左側,或為右側,或于上半身,或于下半身,統稱為半身汗。其病變不在于出汗的半身,而在無汗的一側,產生的原因,主要是因風痰或痰瘀、風濕之邪阻滯于身體一側經脈,氣血運行不周,津液布達受阻,以致汗液排泄障礙而見患側無汗。臨床常見于截癱、痿證和中風病人,如下肢癱瘓或痿躄病人,汗出多在上半身,中風偏癱者則健側有汗而患側無汗。此外,營衛不和,氣血失調,亦可導致半身汗出,此汗出之側為營衛失調之所。
(3) 手足心汗:一般手足心少量出汗者為生理現象,出汗過多則為病理現象,常見以下兩種情況:
①脾胃郁熱熏蒸:病人手足發熱汁出,連綿小斷,兼煩渴冷飲,尿赤便秘,脈洪數,為脾胃郁熱蒸達四肢,循陰經熏蒸于手足心所致;若手足心多汗,兼頭身困重,身熱不揚,舌苔黃膩者,多由中焦濕熱郁蒸所致。
②陰虛內熱:病入手足心發熱汗出,常伴見顴紅,潮熱骨蒸,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等癥,乃因陰虛陽盛,虛熱內生,循陰經熏燕手足心所致。
(4) 胸汗:心胸部易出汗或汗出量多,稱為胸汗,胸汗多見于虛證,若兼神疲倦怠,納呆食少,心悸失眠等癥,多屬心脾兩虛;名見心悸心煩,失眠多夢,腰膝酸軟等癥,多屬心腎不交。
(5) 陰汗:前陰部多汗或陰囊多汗,謂之陰汗。陰汗多與肝經濕熱和腎陽虛衰有關。
若陰汗伴見陰部瘙癢灼痛,尿赤,且汗液較稠或臭穢,此為肝經濕熱下注所致;若陰部汗濕而冷,汗液清稀,多為腎陽虛衰,陰寒內盛,寒濕下注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