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典-用心做最好的中醫知識整合平台!
中醫問診
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> 中醫問診 > 中醫問診之問周身其它不適

中醫問診之問周身其它不適

發布時間:2022/10/15 中醫問診 瀏覽次數:11

(一)疲乏

疲乏是指周身困倦,四肢懈怠無力的臨床癥狀。它是臨床上極為常見的癥狀,尤其是各種慢性病證,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疲乏。導致疲乏最根本的原因是氣虛,而具體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:

1.暑熱傷氣疲乏

肢體倦怠乏力,精神委頓,少氣懶言,身熱汗出,心煩口渴,小便短黃,主要見于盛夏暑執之時。暑為陽邪,易傷津耗氣,氣虛則見疲之等癥。

2.脾虛濕困疲乏

倦怠懶言,納差,胸脘痞悶,大便溏鈸,肢身困精勞倦,飲食失節以致脾虛失運,水濕稽留,則清陽不升,水谷梢微不能運營四末,故見是癥。

3.氣血兩虛疲乏

神疲乏力,少氣懶言,語聲低怯,自汗,眩暈心悸,面色才華。久病失治,或病后失于調養,乃致氣血不足,機體失養,故見疲乏等一系列全身機能衰退的癥狀。

(二)頭暈

頭暈即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,站立不穩,甚者如坐舟船。

頭暈常與目眩同時并見,目眩即眼花或眼前發黑,眼冒金星,視物模糊。若二者并見,則統稱為眩暈。引起頭暈的原因和病機可概括為風、火、痰、虛、瘀,現分述如下:

1.風火上擾頭暈

若頭暈且頭脹痛,兼見面赤口苦,煩躁易怒,怒則暈痛加劇,少寐多夢等癥,是風火上擾頭暈。常因平素陽盛火旺,又因惱怒郁憤氣郁化火,肝火熾盛,循經上擾所致。

2.肝陽化風頭暈

若頭暈目眩,甚則眩暈欲仆,頭重足飄,心煩易怒,失眠多夢,兼見腰膝酸軟,耳鳴,肢體報顫麻木,步履不穩等癥,為肝陽化風頭暈。多因平素陰虛,或久病傷陰,水不涵木,肝陽失制,肝陽上擾,欲作化風之勢。

3.氣血虧虛頭暈

若頭暈目眩漸起,動則加劇,勞累即發,兼見神疲氣短,心悸失眠,為氣血虧虛頭呆。多因思慮過度,傷及心脾,或久病氣血耗傷,腦失所養所致。

4.腎精不足頭暈

若頭暈日眩,兼見耳鳴如蟬,健忘,腰膝酸軟,精神委靡,屬腎精不足頭坐。多因老年腎虧,或因房勞太過,腎精虧耗,腦髓空虛所致。

5.痰濁中阻頭暈

若頭暈目眩且頭重,兼見胸脘滿悶,惡心嘔吐或時時吐涎,肢沐困重等,屬痰濁中阻頭暈,常因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脾失健運,聚濕生痰,痰濁中阻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所致。

6.痰血阻絡頭暈

若頭暈目眩,頭痛,健它失眠,唇舌紫暗,屬瘀血阻絡頭暈。多因跌仆外傷,瘀血內阻,氣血不得正常輸布,腦失所養所致。

(三)頭重

頭重是頭部沉重的一種自覺癥狀,俗稱“頭沉”口在臨床上頭重有時會可頭痛、頭暈并見。常見的頭重有以下幾種情況:

1.風濕上蒙頭重

頭沉重如裹,陰雨時加重,鼻塞惡風,身重酸困,胸悶脘滿,為風灘上蒙頭重。是因風夾濕邪上蒙,清竅為之阻滯,則頭部沉重。

2.濕熱上蒸頭重

頭部沉重,兼有脹痛,午后加劇,面赤身熱,心煩胸悶,不欲食,小便深黃,為濕熱上蒸頭重。外感濕邪化熱,或夏季感受暑濕為患,濕熱上蒸,清竅被遏,則頭沉脹痛面赤。

3.痰溫阻滯頭痛

頭重頭暈,耳鳴嗜睡,晨起較劇,胸脘痞悶,惡心吐涎,精神不爽,為痰濕阻滯頭重,多因飲食不節,脾失健運,水濕聚而生痰,痰濕阻滯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則頭重嘔惡。

4.中氣不足頭重

頭部沉重,悠悠忽忽,病程較長,或有空痛而暈,面色不華,神疲乏力,納減便溏,為中氣不足頭重。因勞倦損傷元氣,或平素體弱,中氣虛衰,清陽不升,則頭重悠忽綿長。

(四)偏頭痛

偏頭痛乃偏于一側局部頭痛。偏頭痛比較頑固,不易速愈,在臨床上有時與一般頭痛不能截然分開,故須加以鑒別。常見表現有以下三種:

1.肝陽偏頭痛

偏頭脹痛,常伴眩暈,心煩易怒,夜寐不寧、口干面赤等,此為肝陽偏頭痛。多因情志不遂,肝郁化火,日久傷陰.肝陽獨亢,上擾清竅而致偏頭脹痛。

2.瘀血偏頭痛

偏頭痛病程長,痛有定處.其痛如刺,為赤血偏頭痛。乃因氣滯而致血瘀;或病程較長,則久病入絡,瘀阻脈絡,不通而痛。

3.寒飲偏頭痛

偏頭一側,昏沉而痛,胸脘滿悶,嘔惡吐涎,四肢逆冷,頭痛遇寒加劇,此為寒飲偏頭痛。牌陽素虛,運化無力,水濕凝聚為飲,寒飲阻塞經絡,則頭部昏沉而痛。

(五)胸悶

胸悶又可稱胸滿、胸痞,是指自覺胸中堵塞不暢,滿悶不舒。胸滿、胸悶是指癥狀而言,胸痞是指病機而言。痞者與否同,為不通之意。由于造成胸中痞滿不通的原因很多,故胸悶可以出現于多種病證之中。臨床胸因可兼有胸脹或胸痛,則杯胸脹悶或胸悶痛,若單獨出現,一般胸悶輕,胸脹較重,胸痛更重。常見胸悶病因如下:

1.肺氣壅滯胸悶

其又可分為三種情況:

(1)寒束肺胸悶:胸悶不舒,惡寒發熱,咳嗽或喘,或兼頭身疼痛。若素有伏飲于肺,復感寒邪于外,則咳喘明顯,胸悶憋氣,甚至倚息不得安臥。乃寒邪犯肺,肺失宣降所致。

(2)邪熱壅肺胸悶:胸悶憋氣,上氣咳逆,喘促痰鳴,咳吐黃痰,兼見發熱不惡寒,口渴欲飲。多因外感風熱未解,邪熱入里,壅遏肺臟所致。

(3)肺癰胸悶:胸悶多兼胸中隱隱作痛,發熱咳嗽,葉痰黃濁腥臭,或吐膿血,執毒壅肺郁滯成癰,壅阻肺氣而致胸悶不舒。

2.心血瘀阻胸悶

胸悶憋氣,以夜間為甚,或伴有胸痛隱隱,或痛引肩臂,心悸氣短。乃因心血瘀滯,心胸痹阻不通較輕者使然。

3.肝郁氣滯胸悶

胸悶木舒,善太息,以呼出為快,常伴有脅痛,易于惱怒,或婦女月經不調。肝氣郁滯不舒,胸中氣機升降失常,故而胸悶不舒。

(六)心中懊憹

懊憹即自覺心中煩熱,悶亂不安的癥狀,由于病位在胸膈心窩部,故杯心中懊憹,可以引起心中懊憹的原因較多,現分述如下:

1.熱擾胸膈心中懊憹

心中懊憹,煩熱不寧,胸中窒塞,胃脘痞滿,按之濡軟,為熱擾胸膈心中懊憹。多因太陽病,汗吐下后,外邪傳里化熱,執擾胸膈所致。

2.濕熱郁蒸心中懊憹

心煩懊憹,身目發黃而鮮明,食欲不振,惡心欲吐,食后腹脹,小便短赤,為濕熱郁蒸心中懊憹。濕熱之邪內侵,或飲食不節,濕郁化熱,上蒸心胸而致心煩懊憹。

3.陽明燥結心中懊憹

心中懊憹,煩躁不安,脘腹脹滿,腹痛拒桉,大便秘結,小便短赤,為陽明燥緒心中懊憹,熱邪與燥屎內結,燥熱之氣夾濁上沖,故見懊憹煩躁。

4.氣陰兩傷心中懊憹

心胸煩悶不安,少氣自汗,口干喜飲,或虛煩不得眠,為氣陰兩傷心中懊憹。熱病之后或余熱未清,氣液已傷,余熱上擾胸膈,故煩悶懊憹。

5.陰虛火旺心中懊憹

心中煩熱悶亂,五心煩熱,盜汗失眠,口干咽燥,腰酸腿軟,為陰虛火旺心中懊憹。素體陰液不足,或思慮過度,氣郁化火,虛火上擾心胸,而見心中懊憹。

6.實熱結胸心中懊憹

心下硬滿,懊憹不寧,甚則從心中至小腹硬痛拒按,口渴便秘,為實熱結胸心中懊憹。外邪入里,或表邪不解,誤用攻下,致使邪熱內陷,與宿聚之水飲互結,而成懊憹硬痛。

(七)心悸

心悸乃心動悸不安,俗稱心跳,一般分驚悸與怔忡兩種。前者多因驚恐惱怒所誘發,全身情況較好,病情較輕;后者并不因受驚,而自覺心悸不安,全身情況較差,病情較重。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,可以說它是各種心病證候中的一個最常見的癥狀。

1.心氣虛損心悸

若心悸不寧,面色晄白,神疲乏力,胸悶少氣,自汗懶言者,為心氣虛損心忤。多因年老休弱,久病心氣虧虛,鼓動運行心血無力所致。

2.心陽不振心悸

若心悸氣短,少氣無力,聲低息短,胸中痞悶,畏寒喜暖,甚則肢厥,小便清長,為心陽不振心悸。多因年老久病,心陽受損,失于溫煦,故見心悸畏寒等癥。

3.心陰不足心悸

若心悸煩躁,低熱盜汗,顆紅耳鳴,失眠多夢,為心陰不足心悸。心陰虛而陽亢,虛火擾心而心悸煩躁。

4.心血不足心悸

若心悸怔仲,面色不華,心煩不寐,精神不振,屬心血不足心悸。因心血虧虛,心失所養,故而心悸怔忡。

5.痰火擾心心悸

若心悸煩躁,口苦咽干,口舌糜爛,頭暈失眠,為痰火擾心心悸。多因情志之火內發,痰熱內生擾心所致。

(八)腹滿

腹滿,系指腹中有脹滿之感而外無脹急之象而言。單腹脹大、腹中積聚等在臨床上雖可兼有腹滿,但同時可在腹中捫及包塊或腫脹,故不屬于本癥的討論范疇。常見的腹滿有以下幾種情況:

1.寒溫內聚腹滿

腹部脹滿,按之不減,食欲不振,惡心嘔吐,大便泄瀉,或脘腹疼痛,為寒濕內聚腹滿。寒邪直中胃腸,或久居卑濕之地,或進食冷飲不潔之物,內外相合,寒濕侵犯中焦,脾胃升降失調,發為腹滿。

2.脾胃虛寒腹滿

腹中滿脹,乍作乍止,乍輕乍重,喜曖喜按,或進熱飲熱食則舒、神疲乏力,納呆便溏,此為脾胃虛寒腹滿。脾胃素虛,中陽不振,加之過食生冷,或過用寒涼藥物,以致脾胃虛寒,發為腹滿。

3.濕熱蘊結腹滿

腹中面脹,脘痞嘔惡,心中煩悶、口渴不欲多飲,時時汗出,大便溏泄,小便短赤,為濕熱蘊結腹滿。因感受濕熱外邪,或素嗜厚味、辛辣之品,脾胃受傷,健運失職,濕熱內生不攘而致腹滿。

4.宿食停滯腹滿

腹淮脹痛,噯腐吞酸,或厭聞食臭,或大便泄瀉臭如敗卵,為宿食停滯腹滿。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,難以消谷,食谷停滯不化而成腹滿。

5.實熱內結腹滿

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或繞臍疼痛,大便秘結,潮熱譫語,此為實熱內結腹滿。因外感熱病,邪熱入里,壅滯腸胃,與腸中糟粕互結,阻于腸道,大腸傳導障礙而成。

(九)嘈雜

嘈雜又稱嘈心,是胃部感覺不適的一種常見癥狀。其狀似饑非饑,似痛非痛,脘中懊憹不安。常見于以下幾種情況:

1.傷食嘈雜

若嘈雜吞酸,噯腐惡心,惡聞食臭,脘有脹滿,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