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問診之問飲食與口味
發布時間:2022/10/15 中醫問診 瀏覽次數:13
飲食口味包括口渴與飲水、食欲與食量、口味三個方面。
(一)口渴與飲水
口渴是指口渴的自覺癥狀,飲水是指實際飲水量的多少。一般情況下,口渴與飲水是成正比例的,即微渴飲少,渴甚飲多。在病理情況下,有時則不成比例,如渴不欲飲,渴不多飲等,故詢問時既要問清是否口渴,還要問清飲量多少。口渴與飲水情況,是人體津液虧盈和輸布情況的反映,也是臨床分辨疾病性質的一個重要依據。臨床辨證,應根據口渴特點、飲水量及其兼癥加以分析。
1.口不渴
如病人口不渴,標志著津液未傷,多屬寒證,或體內無明顯熱邪燥邪的病證;如病人口雖不渴,但喜飲少址熱飲,兼見畏寒肢冷,脈沉遲,此屬里寒證,乃陰寒內盛,陽氣阻遏,意欲借熱飲以溫運之故。
2.渴而喜飲
病人口渴明顯,且飲水量多,提示津液損傷嚴重,多屬熱證或腎虛。
(1)熱盛傷津:若病人渴喜冷飲,或煩渴引飲,兼見壯熱汗出,面赤心煩,小便短赤,大便秘結等癥,屬實熱證,熱盛傷其津液故也。
(2)陰虛燥熱:若病人口渴引飲,兼多尿、多食,形體逐漸消瘦,是為消渴病,多屬陰虛燥熱所致。因為腎為水臟,內寓真陰真陽而司開闔,若腎陰虧損,虛火內燔,陰液受損,且開闔失司,固攝失權,則煩渴多飲,且小便量多。
必須注意的是,實熱證中出現的口渴引飲,與消渴病的口渴引飲雖相類似,但前者口渴多飲而無多食、多尿并見的特點,而消渴病口渴也無壯熱多汗等特點。
3.渴不欲飲或不多飲
病人自覺口干渴,但又不欲飲水或飲水不多,是體內津液輕度損傷或輸布障礙的反映,常見于以下情況:
(1)陰虛:口干面不欲飲,兼見潮熱,五心煩熱,盜汗,兩顴潮紅,此屬陰虛。因其陰液匱乏,失于濡潤而口干,但內無實熱耗津,故不欲飲。張景岳說:“蓋其內無火邪,所以不欲飲水,其陰內虧,所以口無津液,此口干也,非口渴也,不可以干作渴治。”
(2)熱入營血:在溫病過程中,如病人口干不多飲,兼見身熱夜甚,或夜熱朝涼,屬熱入營血。雖熱盛傷津而口干,但邪熱蒸騰營陰上潮于口舌,故口干而不多飲。
(3)濕熱內藴:口渴飲水不多,兼見身熱,汗出而熱不解,脘悶納呆,多屬濕熱內蘊。因邪熱內蒸則口渴,但邪熱又能蒸發水濕,營陰上潮,故口雖渴而不多飲。
(4)痰飲內停:若病人口渴欲飲,飲水不多,或水入即吐,兼見頭暈目眩,胃腸有振水聲音,屬痰飲內停。因拔飲為陰邪,內停傷陽,津液不能化氣上承.則口渴喜飲,為津液輸布障礙而非津液不足,故渴不多飲;飲停于胃,胃失和降,故水入即吐。
(5)淤血:口干,但欲漱水不欲咽,兼見舌紫暗或有紫斑,唇色青紫者,屬內有密血,因瘀血內阻,氣化不利,津液不能化氣上承所致。此即《金匱要略》所說:“病人胸滿,唇疼舌背,口燥,但欲漱水,不欲咽……為有瘀血。”唐容川《血證論》進一步闡釋其理:“瘀血在里則口渴,所以然者,血與氣本不相離,內有瘀血,故氣不得通,不能載水津上升,是以發渴,名曰血渴,瘀血去則不渴矣。”
(二)食欲與食量
食欲是對進食的要求和進食的欣快感覺,食量是指實際進食數悵的多寡。食欲與食量,與脾胃的功能有直接關系。胃主受納,腐熟水谷,脾主運化,轉輸水谷精微,兩者為后天之本。人身以胃氣為本,所謂“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”。故詢問食欲與食量之進退,可以察知脾胃功能的強弱,判斷病情的輕重及預后轉歸,亦可根據病人平素對飲食的偏好,以察知疾病的病因,所以,《素問·疏五過論》指出:“凡欲診病者,必問飲食居處。”
1.食欲減退
病人不思進食或食谷不香,甚則厭食,皆為食欲減退的表現,又稱為“納差”“納呆”。食欲減退是脾胃功失調的反映,但有虛實之分。臨床常見以下幾種情況:
(1)脾胃氣虛:食少納呆,兼見消瘦乏力,腹脹便溏者,屬脾胃氣虛。是因脾胃虛弱,腐熟健運失司,化源不足所致。
(2)濕邪困脾:脘悶納呆,兼見頭身困重,便溏,苔膩者,屬濕邪困脾。脾喜燥而惡濕,濕邪困脾,脾失運化,則脘悶納少腹脹。
(3)肝膽濕熱:納少厭油食,兼見黃疸脅痛,身熱不揚,惡心嘔吐者,屬肝膽濕熱。濕熱內蘊,肝膽失其疏泄,木郁乘土,脾胃納運失常,則納少而厭食油膩。
(4)食滯內停:厭食,兼見脘腹脹痛,噯氣酸腐,舌苔厚腐,屬食滯內停。因暴飲暴食,損傷脾胃,致使脾胃受納、腐熟及運化功能失常,故納呆厭食。
(5)肝氣犯胃:不思飲食,兼見胸脅脹悶或脹痛,呃逆噯氣,精神抑郁,為肝氣犯胃。因肝氣郁滯,失于疏泄,乃至木郁乘土,胃之受納腐熟受制而食欲減退。
此外,若已婚婦女月經驟停,厭食或惡聞食臭,惡心嘔吐,而脈象滑數沖和者,為妊娠惡阻。乃妊娠之后,陰血聚于沖任以養胎,沖脈之氣上逆,胃失和降所致。其輕者屬妊娠早期的生理現象,嚴重者可影響胎兒或并發多種疾病。
2.饑不欲食
即病人有饑餓感,但不想進食或進食不多。兼見胃中嘈雜,灼熱感,或干嘔呃逆,口燥,大便干結,屬胃陰虧虛。是因胃陰不足,虛火大擾所致。
3.食欲亢進
即病人食欲過于旺盛,食后不久即感饑餓,進食量多,又稱“多食易饑”“消谷善饑”。臨床常見以下兩種情況:
(1)胃火亢盛:多食易饑,兼見口渴心煩,口臭便秘,形體:反瘦者,屬胃火亢盛,腐熟太過,代謝亢進,故多食易饑。
(2)胃強脾弱:多食易饑,兼見大便溏瀉者,屬胃強脾弱。因胃腐熟功能過亢,故多食易饑;脾運化功能減弱,故大便泄泄。
此外尚有“除中”一證。中,指胃氣,除,即消除,除中,即胃氣衰敗之謂。如久病、重病本不能食,但突然暴食思食者,為除中的表現,是脾胃之氣將絕的危候。
4.偏嗜食物
偏食,系指對某種食物和飲料的偏好,如好食肥甘、酸辣,好飲酒、飲茶等,了解病人平素對飲食的偏嗜,有利于辨識疾病病因。
若平素喜食肥甘者,多生痰濕,喜食辛辣,好飲酒者,常內繼濕熱。在疾病過程中,病人對飲食五味的喜惡,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臟腑病變的性質。例如肝陰虛者,多喜食酸,因酸入肝,肝陰虛當補之以本味;又脾喜燥而惡濕,若脾為濕困,則惡肥甘而喜辣;胃喜潤而惡燥,胃熱傷陰,則惡苦燥而喜涼潤。因此,詢問病人的飲食偏好,對診治疾病、選擇藥物具有重要意義。
此外,對飲食五味的偏嗜,亦與地區生活習慣有關,如川、陜、云、貴地區偏好辛辣,江浙一帶喜甜食,山西、陜西嗜酸等.均不屬病態。
5.嗜食異物
指患者有嗜食生米、泥土、紙張、煤炭等異物現象。多為蟲積之證,亦可因情志異常而致。因蟲積而嗜食異物,常見于小兒,由飲食不潔而生蟲,脾運失常所致。因情志異常而嗜食異物,乃由于過度的精神刺激,神志失常所致,多伴有哭笑無常,或狂言妄語,或神志癡呆等異常的情志表現。
(三)口味
口味,是指病人口中有異常的味覺。因脾開竅于口,其它臟腑之氣亦可循經脈上至于口,口中的異常味覺,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它臟腑病變的反映,故詢問病人口味的異常變化,亦可診察臟腑病變。
1.口淡乏味
口淡乏味,屬脾胃氣虛。常伴有神疲,短氣乏力,腹脹便泄等脾虛癥狀。由于脾胃腐熟運化功能低下,病人食少納呆,故感口淡乏味。
此外,若口淡粘膩,伴納呆,胸脘痔悶,惡心欲吐,便溏者,為濕阻中焦,脾運不健,故而口淡乏味。
2.口甜
亦稱“口甘”。若口甜而有粘膩感,屬脾胃濕熱。因甜入牌,濕熱蘊結脾胃,濁氣上乏千口,故感覺口中味甜或粘膩。
若口甜兼見納少,神疲乏力,舌紅少苔,多屬脾胃氣陰兩虛。老年久病傷及脾胃,導致氣陰兩虛,虛熱內生,脾津受灼,而為口甘。
3.口酸
是指口中自覺有酸味,甚者聞之有酸氣。口酸與“吞酸”或“吐酸”有所不同,前者是僅覺口有酸味,而無酸水泛出,吞酸是胃中酸水上泛,但二者的病因病機大體相同,而在程明上有所差異。口酸常有以下幾種情況:
(1)肝胃郁熱:若口酸口苦,胸脅滿痛,性急易怒,甚或吞酸,反復發作,吞酸時胃中有燒灼感,或心中懊憹,大便于,小便黃,此為肝胃郁熱口酸。肝郁犯胃,肝胃之氣縱結化熱,肝熱上蒸,故見口酸,若胃氣亦逆上則吞酸。
(2) 飲食積滯:若口中發酸,或噯氣酸腐,納呆厭食,脘腹痞悶脹滿,甚則吞酸,胃中有灼熱感,為飲食積滯口梭。飲食過量,或過食厚味之品,食積傷胃,胃失和降,食積化熱,故口酸,甚則噯腐吞酸。
(3)脾虛木乘:若口中覺酸,或吐酸嘔苦,或噯氣太息,納谷不甘,倦怠乏力,腹脹便溏,為脾虛木乘口酸。脾胃虛弱在先,肝木乘之于后,故而口中發酸而兼有嘔吐酸苦,或噯氣泛酸,病本在脾,屬虛實夾雜之證。
4.口苦
一般來說,口苦屬熱證,多見于肝膽郁熱的病變,膽液味苦,故苦為膽味。常見情況如下:
(1)肝膽郁熱:口苦心煩,口于欲飲,太息,易怒,頭暈頭痛,面赤目眩,兩脅灼痛、小便黃,大便偏干,此為肝膽郁熱口苦。情志郁結,或五志過極化火,肝膽郁火內蘊,疏泄失職,膽氣上溢而口苦。
(2)邪在少陽:口苦咽干,頭暈目眩,寒熱往來,胸脅苦滿,心煩喜嘔,食欲減退,為邪在少陽口苦。傷寒太陽病不解,邪傳少陽,膽為少陽之府,膽熱上蒸,則口苦。
(3)心胃火盛:若胃火熾盛及心火亢盛者,亦可口苦,因苦味入心,心屬火,故心火亢盛、上蒸于口而口苦。
5.口咸
口咸多為腎病,有腎陰虛與腎陽虛之不同。
(1)腎陰虛:若口咸,或吐少量咸涎,伴咽干口燥,頭昏耳:鳴,腰膝酸軟,五心煩熱,夜寐不安,為腎陰虛口咸。因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煎灼腎液,故見口咸。
(2)腎陽虛若口咸,全身倦怠,氣短乏力,畏寒肢冷,腰膝酸軟無力,夜間尿頻,為腎陽虛口咸。乃因腎陽虛而不攝津,腎液上犯而致口咸。
上一篇: 中醫問診之問睡眠
下一篇: 中醫問診之問周身其它不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