怕冷癥狀的鑒別診斷
發布時間:2022/09/24 中醫辨證 瀏覽次數:13
怕冷在外感及內傷疾病中皆較常見。外感則因感受六淫之邪而致,惡寒常伴有身熱,此惡寒為邪氣在表,衛陽阻遏之故;內傷以陰寒內盛或陽虛生寒所致,表現為但寒不熱;邪居半表半里,則表現為寒熱交替出現。
(一)惡寒發熱
【概述】
惡寒發熱是指自覺怕冷,同時又覺身熱者。多見于外感病初期,六淫之邪侵襲于肌表,邪熱抗爭,衛陽阻遏,故見惡寒發熱。
【鑒別診斷】
太陽中風證:惡風發熱,自汗,脈浮緩。多見于冬春二季。
表寒證:寒邪束表,惡寒發熱,兼有身痛,無汗而喘。脈浮緊,多見于冬季。
表熱證:外感熱邪,微惡寒,發熱口渴,咽赤痛。舌尖紅苔薄黃,脈浮數,多見于春季。
暑熱證:暑邪傷表,身熱惡寒,汗多大渴,胸悶煩躁,小便短赤。舌紅苔少津,脈洪大。多于見于夏暑之季。
濕燥證:見于初秋之際,微惡風寒,發熱重,頭痛,少汗,咳嗽少痰,或痰中帶血絲,咽干鼻燥,口渴咽痛。舌紅苔白,右脈數大。
涼燥證:多見于深秋之際。發熱輕,惡寒重,頭痛,無汗,鼻寒流涕,咽干,唇燥較裂,咳嗽痰少而粘,或咳嗽痰稀。舌干苔白,脈細數。
表濕證:惡寒發熱,頭脹痛,胸悶惡心,口不渴,無汗,身重困倦,小便清長。舌苔白滑,脈濡或緩。多見于春夏之際。
風水證:惡寒發熱,兼有眼瞼浮腫,肢節酸重,小便不利,咳喘。舌苔薄白,脈浮滑。多發于冬春二季。 瘡瘍初期:惡寒發熱,局部皮膚有紅腫,熱痛,兼有頭暈,食欲不振,大便秘結,小便短赤,苔白膩或薄黃,脈滑數。
陽盛格陰證:肢冷,煩渴喜冷飲,胸中煩熱,腹部捫之灼熱,咽干口臭,溲黃便結。舌紅苔黃,脈沉伏。
厥陰病證:四肢厥冷,心中灼痛,躁擾不安,饑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。
【鑒別要點】
惡寒兼發熱是外感表證的主要癥狀之一。由于六淫致病各有其特點,故證候表現各異,如表寒證惡寒較重,發熱輕;表證熱惡寒較輕,發熱重;太陽中風證惡寒發熱均輕;暑熱證、秋燥證有明顯的季節性,兼有暑邪與燥邪致病的特點;表濕證俱有濕阻的特征;風水病與瘡瘍初期由于表邪未去,則亦見惡寒發熱,但不能概為表證。陽盛格陰證與厥陰病癥雖然寒熱并見,但病位在里,前者屬于真熱假寒證,后者屬于上熱下寒證,有別于表證之惡寒發熱。
(二)但寒不熱
【概述】
但寒不熱即但覺怕冷而無發熱的感覺。多由于寒邪入里,或內生陰寒,以致陽氣困阻,或陽氣素虛,不能溫煦機體所致。此癥病位在里。
【鑒別診斷】
陰寒內盛證:形體畏寒,腹部冷痛拒按,或四肢拘攣疼痛,或嘔吐清水,瀉下稀薄。舌淡苔白厚,脈弦緊。
陽虛證:畏寒肢冷,倦怠乏力,少氣懶言,口淡不渴,腹痛喜溫喜按。舌淡苔白,脈沉遲無力。
痰濕困阻證:周身酸楚,時覺微寒,胸悶不適,肢體困重。舌胖苔膩,脈弦沉滑。
太陰主病(虛寒)證:胃脘冷痛,喜溫喜按,倦臥乏力,下利,口淡不渴,舌淡苔白,脈沉遲虛弱。
少陰寒化證:身寒倦臥,下利完谷,小便澄沏清冷,四肢厥冷。脈遲弱無力,甚至脈微欲絕。
【鑒別要點】
但寒不熱證是里寒證的主要癥狀之一。臨床上多兼有腹滿,下利,倦怠,脈沉遲等臟腑寒證的表現。本證或因陰寒內盛,或因陽虛生寒所致,前者屬寒實證,如陰寒內盛證、痰濕困阻證;后者屬虛寒證,如陽虛證、太陰病證和少陰寒化證。
(三)寒熱往來
【概述】
寒熱往柬是指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,為邪居半表半里之癥。本癥與惡寒發熱不同,前者為寒熱交替,后者為寒熱并見。
【鑒別要點】
邪入少陽證:寒熱往來,心煩喜嘔、口苦、咽干、目眩、胸脅苦滿,舌邊紅,苔薄黃,脈弦。
外感瘧邪證:寒熱往來,反復發作,休作有定時,隔日一發,或三日一發,甚則一日一發。發作時先惡寒,繼則高熱,最后遍體汗出,熱退身和。舌紅苔薄白或黃膩,脈弦。
【鑒別要點】
少陽證與瘧疾之寒熱往來有明顯的不同,的者可發生于任何季節,寒熱往來無規律,而且寒熱程度較輕,并兼有少陽病證;后者多發生于夏秋季節,寒熱往來有明顯的時間規律,表現為寒戰與壯熱交替出現。
上一篇: 發熱癥狀的鑒別診斷
下一篇: 藏象辨證體系提供新認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