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典-用心做最好的中醫知識整合平台!
中醫問診
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> 中醫問診 > 小兒痄腮的問診

小兒痄腮的問診

發布時間:2022/10/01 中醫問診 瀏覽次數:11

痄腮以發熱、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主要臨床特征,是小兒常見急性傳染病之一,又稱為“溫毒”“蛤蟆瘟”“時行腮腫”等。《溫病條辨》說:“溫毒,咽痛喉腫,耳前耳后腫,頰腫,面正赤,或喉不痛但外腫,甚則耳聾,俗名大頭瘟、蛤蟆瘟者,普濟消毒飲去柴胡升麻主之。”中醫認為,本病由外感風溫邪毒,內有積熱蘊結而發。風溫邪毒,口鼻而入,與內熱交結,壅阻少陽之絡,經脈壅滯,郁而不散,結于腮部,故見耳下腮部漫腫疼痛。邪毒熾烈,內陷心肝者,尚可見神昏,抽搐等癥。因少陽與厥陰互為表里,病則相互傳變,足厥陰之脈循少腹絡陰器,故部分患兒可見睪丸腫痛、少腹疼痛等。本病總的治療原則為疏風清熱,解毒消腫,散結止痛。

西醫的流行性腮腺炎相當于本病。

(一)問診要點

若癥見發熱頭痛,繼之兩側或一側腮部腫大疼痛,邊緣不清,顏色不變,且病前半月左右常有痄腮病者接觸史,可診斷此病。臨床應注意與發頤鑒別。發頤雖亦見腮部腫痛,但與痄腮不同之處在于其腫處邊緣清楚,膚色變紅,往往化膿,常見于熱病之后,不具傳染性。

本病以發熱、腮部漫腫疼痛為主癥,臨床一般根據身熱程度及腮部腫痛程度來判斷病情輕重。發熱輕微,腮部腫痛不重者,多為疾病初起,溫毒在表之輕證;壯熱不退,腮部腫痛明顯者,多屬熱邪入里,毒熱亢盛之重證;若見神昏抽搐或睪丸、少腹疼痛,則為邪陷心肝或邪毒引睪竄腹之變證。

(二)分型問診

1.溫毒在表

問診:發熱不重,徽惡風寒,一側或雙側耳下腮部漫腫疼痛,咀嚼不便,或伴咽紅。

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消腫。方用銀翹散加減。腮腫明顯者,加夏枯草、龍膽草、鮮蘆根。

2.熱毒蘊結

問診:壯熱不退,煩躁口渴,頭痛嘔吐,腮部漫腫明顯,疼痛較著,堅硬拒按,咀嚼困難,咽喉腫痛。

治法:清熱解毒,軟堅散結。方用普濟消毒飲加減。腮部腫甚,局部堅硬者,加海藻、昆布、夏枯草。

3.邪毒內陷心肝(變證)

問診:腮部尚未腫大或腮腫后5~7天,驟然高熱,頭痛嘔吐,頸項強直,甚至嗜睡昏迷,驚厥抽搐。

治法:清熱解毒,熄風鎮痙。方用普濟消毒飲合紫雪丹。嘔吐重者,加代持石、竹茹;嗜睡昏迷者,加菖蒲、膽星或加服至寶丹。

4.邪毒引睪竄腹(變證)

問診:在腮腫后1周或腮腫同時,出現一側或兩側睪丸腫脹疼痛。伴高熱寒戰,少腹疼痛,嘔吐。多見于較大兒童。

治法:清肝泄火,活血止痛。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