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兒汗證的問診
發布時間:2022/10/03 中醫問診 瀏覽次數:13
汗證是指小兒不正常出汗的一種病證,臨床以安靜狀態下,或無故而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,甚至大汗淋漓為主要特征。臨床又有“自汗”及“盜汗”之分。《幼科準繩》指出:“自汗者,汗不待發表自出也。”《諸病源候論》則指出:“盜汗者,因眠睡而身體流汗也。此由陽虛所致。”文中對自汗、盜汗的釋義頗為精辟。中醫認為本證的發生主要緣于衛外不固,表氣虛弱,腠理不密,津液外泄,或衛陽受損,營陰內虧,營衛失和,開合失司,汗液外泄;或暴病、久病,氣血損傷,心液失藏,汗自外出;或脾胃積熱,蒸迫津液外泄等。本證可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的病程中,一般若原發疾病治療得當,并經適當的病后調理,則汗證隨之可愈。
中醫治療本病以調和營衛,固表補陽,清火益陰為基本原則。
(一)問診要點
本證有自汗與盜汗之別,臨床應注意詢問汗出時間,若睡中汗出,醒時汗止為盜汗;不分寤寐,無故汗出則為自汗。此外還應詢間汗出性質為微汗、大汗、熱汗或冷汗等,詢問汗出部位為頭部汗出、半身汗出或手足汗出等,以進一步明確診斷。
本證在臨證之時應首先辨明是自汗或盜汗,進而通過詢問其全身伴發癥狀,判定病情,審因論治。其中自汗若緣于營衛不和,則伴身熱惡風,鼻塞流涕;緣于胃熱內盛,則伴汗溫膚熱,煩渴面赤;緣于暑傷氣陰,常伴胸滿痞悶,緣于氣陽欲脫者,則見汗涼肢冷,面色蒼白等。而盜汗因于陰虧內熱者,常伴午后潮熱;因于心火亢盛者,常伴心神不安,因于肝血不足者,則常見煩躁易怒,頭暈目眩諸癥。
(二)自汗分型問診
1.營衛不和
問診:自汗出,發熱怒風,鼻塞流涕,頭痛神倦,口不渴。
治法;調和營衛,解肌發表。方用桂枝湯加減。若屬病后體虛,食少自汗,加黃芪、山藥、龍骨、牡蠣。
2.胃熱內盛
問診:自汗頻出,汗溫膚熱,煩渴引飲,或壯熱面赤。
治法:清氣泄熱,生津除煩。方用白虎湯加味。
3.暑傷氣陰
問診:自汗量多,證發于夏季炎熱之時.伴胸悶嘔憋,食欲不振,煩渴引飲。
治法:清暑泄熱,益氣生津。方用王氏清暑益氣湯加減。
4.肺氣不足
問診:自汗時作,動則尤甚。伴面色蒼白,神疲氣短,形體虛弱。
治法:補肺益氣,固表止汗,方用玉屏風散加減。汗出較多者,加浮小麥、麻黃根。
5.氣陽欲脫
問診:自汗淋漓不止,汗液粘稠面涼,面色蒼白,畏寒肢冷,頭暈心悸。
治法:益氣固脫,回陽救逆。方用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。
(三)盜汗分型問診
1.陰虛內熱
問診:盜汗頻作,午后潮熱,手足心熱,口干唇燥,或干咳少痰。
治法:補益肺氣,滋陰斂汗。方用補肺湯加減。若兼自汗倦怠,屬氣陰兩虧者,可用生脈飲化裁治療。
2.心火亢盛
問診:盜汗時作,心煩眠差,身熱,尿赤便干。
治法:清心泄火,除煩固表。方用當歸六黃湯加減。
3.肝血不足
問診:盜汗頻繁,急躁易怒,頭暈目眩,面赤口渴。
治法:益陰潛陽,養肝斂營。方用四物湯加木瓜、麥冬、青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