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典-用心做最好的中醫知識整合平台!
中醫問診
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> 中醫問診 > 經行泄瀉的問診

經行泄瀉的問診

發布時間:2022/10/05 中醫問診 瀏覽次數:15

每當經期或經行前后,出現大便溏瀉,或溏薄,甚至清稀如水,日解數次,經后緩解,呈周期性反復發作者,稱為經行泄瀉,亦稱“經行而瀉”。經行泄瀉如不及時治療,往往遷延難愈,重者對身體健康和生育帶來不良影響。本病主要責之于脾,并與肝、腎關系密切。多由脾腎虛損,水谷精微不化,水濕停留,經行之際,血注胞宮,脾腎益虛,濕濁不化,下走大腸,而致泄瀉,或脾虛肝郁,木橫侮土,致脾失健運,而致泄瀉。《新鍥汪石山醫案》說:“經行而瀉……此脾虛也。脾統血屬濕,經水將行,脾氣血先流注血海,此牌氣既虧,則不能運行其濕。”又《醫宗金鑒》說:“經行泄瀉,乃脾虛也。若鴨溏、冷痛,是寒濕也。”本病以虛證居多,受病臟腑主要在脾,所以主要治則為健脾利濕止瀉。

(一)問診要點

本病特點為泄瀉有規律地反復發生于經前、經期或經后,月經過后,腹泄自行緩解。臨床要詢問有無飲食不潔或外感病史,以與內科雜病腹瀉相鑒別。某些慢性腹瀉患者,遇經行病則加重者,雖不屬此病范疇,亦可參考本病辨證施治。

本病以泄瀉為主癥,辨證要點應通過問診了解大便的性狀,腹瀉出現的時間及伴隨的全身癥狀辨別脾虛、腎虛。若大便溏簿或完谷不化,脘腹脹滿,多為脾虛氣弱之候,若大便清稀如水,五更泄瀉,腰膝冷痛,多為腎陽虧虛;若瀉前腹痛,瀉后痛止,腸鳴,胸脅脹滿,多為肝郁犯脾。

(二)分型問診

1.脾氣虛弱

問診:經前或經時大便溏泄,或完谷不化。伴脘腹脹滿,面浮肢腫,神疲乏力,口淡無味,經血量多、色淡、質清稀,頭沉目眩。

治法:益氣健脾,利濕止瀉。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。

2.腎陽虧虛

問診:經行或經后大便溏稀或清稀如水,多在黎明前而瀉,伴腰膝酸軟,形寒肢冷,頭暈耳鳴,小便清長,月經量少、色淡、質清稀。

治法:溫腎扶陽,固腸止瀉.方用四神丸加人參、白術。

3.肝郁犯脾

問診:經前即見腸鳴泄瀉,經行更甚,痛則欲瀉,瀉后痛緩,反復發作,大便溏薄或呈水祥。伴胸脅痞悶,噯氣不舒,經行小腹脹痛,經前乳脹,心煩易怒。

治法:疏肝和脾,扶土抑木。方用痛瀉要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