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經的問診
發布時間:2022/10/09 中醫問診 瀏覽次數:17
婦女每于經行前后或正值經期,出現小腹及腰脹部疼痛,甚至連及肛門,疼稍難忍,常可伴有面色蒼白、冷汗淋漓、嘔吐等癥者,稱為痛經,又稱“經行腹痛”。本病的主要發病機理為氣血運行不暢。血隨氣行,氣血亢盛,氣順血和,則經行通暢,若氣滯血瘀,則經行不暢,“不通則痛”,以致痛經;或氣虛血少,沖任胞宮失于濡養,“不榮則痛”,發為本病。《諸病源候論》說:“婦人月水來腹痛者,由勞傷血氣,以致體虛,受風冷之氣客于胞絡,損傷沖任之脈。”臨床常見氣滯血瘀、寒凝胞中、氣血虛弱、肝腎虛損、濕熱下注等類型。本病多發生于少女,中年婦女亦可發生,是婦科常見病、多發病,嚴重影響婦女的生活、學習及工作。痛經的治療原則,根據“通則不痛”的原理,主要以通調沖任氣血為主。因虛致痛者,則補而通之;因寒者,溫面通之;因氣郁者,以行氣為主;血瘀者,以行血逐瘀為主,濕熱下注者、宜清熱除濕。經期調血止痛以治標,平時要辨證求因以治本,《宋氏女科秘書》說:“經水將來作痛者,血瘀氣滯也;腹中陣陣作痛,乍作乍止,氣血俱虛,治當以行經順氣”,“經水行后作痛者,氣血虛也,治當調養氣血。”
西醫將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。原發性痛經又稱為功能性痛經,指生殖器無明顯器質性病變。繼發性捅經是指因生殖器炎癥、生殖器腫瘤、子宮內膜異位癥、子宮發育異常等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痛經。
(一)問診要點
每于經行前后或經期,出現下腹及腰骰疼痛難忍,甚至牽及肛門,伴面色蒼白、冷汗淋漓、手足厥冷、惡心嘔吐等即可診斷。若月經來潮時,伴輕微腹痛或腰骶部稍有不適,多屬正常現象,不需治療。另外,要詳細詢問婚姻狀況,月經周期、量、色、質與疼痛的關系,疼痛的部位、性質,有無發熱,有無腹肌緊張和反跳痛,應與異位妊娠、墮胎、小產、闌尾炎等疾病鑒別。
本病以經行腹痛為主癥,臨床應根據疼痛的時間、部位,性質,辨別虛實寒熱。一般痛在經前及經期者為實,經后腹痛者為虛。痛而拒按者為實,喜揉按者為虛;得熱痛減者屑寒,得熱痛劇者屬熱;灼痛多為熱,絞痛多為寒,隱隱作痛為虛;持續作痛,痛甚于脹,血塊排出痛減,或刺痛者多為瘀,脹甚于痛為氣滯;痛在兩側少腹病多屬肝,痛在小腹正中多屬血瘀,小腹虛痛引及腰脊多屬腎。
(二)分型問診
1.氣滯血瘀
問診:經前一二日或經期小腹脹痛、拒按,經量少或淋漓不暢,血色紫暗,有血塊,血塊排出疼痛減輕。伴胸悶不舒,煩躁易怒,胸脅乳房作脹。
治法:行氣活血,化瘀止痛。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。
2.寒濕凝滯
問診:經期有感受寒濕或冒雨涉水史,或平素貪食寒涼之品,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、下墜,得熱痛減,按之痛甚。經色暗夾有小血塊,經量少。伴四肢不溫。
治法:溫散寒濕,化瘀止痛。方用少腹逐瘀湯加減。
3.濕熱下注
問診:可有經期或產后感染史,經前、經期小腹脹痛、拒按,有灼熱感,或平時小腹疼痛,經來加劇。月經先期,量多,經期延長,質稠,夾有血塊,平時帶下色黃,或有臭味,或陰部灼熱瘙癢。
治法;清熱利濕,化瘀止痛。方用清熱調血湯加黃柏、公英。
4.氣血虛弱
問診:經期或經后小腹隱隱作痛,喜揉喜按,月經量少、色淡、質稀。伴神疲乏力,食欲不振,頭暈心悸。
治法:益氣養血,調經止痛。方用圣愈湯加味。
5.肝腎虛損
問診:經期或經后小腹空墜疼痛,牽及腰低酸痛。經色淡而質稀,量少。伴頭暈耳鳴,眼花。
治法:益腎養肝止痛。方用調肝湯加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