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典-用心做最好的中醫知識整合平台!
中醫問診
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> 中醫問診 > 痹證的問診

痹證的問診

發布時間:2022/10/11 中醫問診 瀏覽次數:12

痹證是人體營衛失調、感受風寒濕三氣,合而為病,或日久正虛,內生痰濁、瘀血、毒熱,正邪相搏,使經絡、肌膚、血脈、筋骨,甚則臟腑的氣血痹阻,失于濡養,而出現肢體疼痛、腫脹、酸楚、麻木、重著、變形、僵直及活動受限等癥狀,甚則累及臟腑的一類疾病的總稱。

本證在臨床上最為常見,不論男女老幼均可發生。歷代醫家從臨床實踐中,總結了寶貴的經驗。如《素間·痹論》認為此證起因是“風、寒、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”。從所見的癥狀分類,則有行、痛、著、熱之別,以病位的淺深分型又有皮、肌、脈、筋、骨之殊。若病久不已,復感外邪,內客臟腑,更可演變成為肺、脾、心、肝、腎、腸、胞等臟腑諸痹。自《內經》始,歷代醫家對痹證的病因、病機有頗多論述。大量文獻與近代臨床研究資料表明,本病的發生與氣候條件、生活環境、個體素質、產后、外傷等因素均有密切的關系,且病位的淺深、治療的確當與否、機體的抗病能力強弱,以及是否復惑外邪,對病情的轉歸及預后,都有直接的影響。后世醫家在《內經》理論基礎上,加以仔細觀察,不斷總結,逐漸趨于完善。近些年來,焦樹德教授又把關節變形的痹證統稱為尪痹,豐富了祖國醫學對痹證的認識和治法。

西醫的急慢性關節炎、關節周圍疾病、風濕熱等病屬本病范疇。

本病的起因和形成,主要是由于臟腑氣血虧虛、正氣不足,以致營衛之氣不固,風、寒,濕、熱之邪乘虛內入肌腠、經絡,深伏筋骨,流注關節,故本病具有關節疼痛,肌肉酸軟麻木,身體重著的癥狀。并可因長期受氣候環境影響而成者。又可因感受風寒濕邪偏勝的不同,而表現出不同的證型。若濕熱素盛或素體陽盛,或三氣雜感郁而化熱,則為熱痹。個人的體質不同、感受外邪的輕重各異、病性的寒熱有別,故受病的淺深也因之而異。

(一)問診要點

本病可通過問診及必要檢查確診。在問診過程中,首先應詢問發病原因、病變部位、關節疼痛的時間等。除濕熱痹外,諸痹皆逢寒則劇,得熱則舒,每遇陰雨天則與人體相感應。還應詢問關節外形是否腫脹,疼痛的性質如何,既往有無痢疾史、外傷史、結核史、過敏史等,以有利千辨證治療。要辨別陰陽寒熱虛實,以利于用藥;還要與痿證相鑒別。

(二)分型問診

1.行痹(又稱風痹

問診:四肢肌肉關節疼痛、酸楚,滸走不定,以腕、肘、髖、膝、踝等人關節為多見。關節屈伸不利,或惡寒發熱。

治法:祛風通絡,佐以散寒除濕。方用防風湯。若尤汗身煩痛,加麻黃、蒼術解表除濕;若多汗惡風,一身掣痛為舊風雖出新風又入,加黃芪、白芍實衛和營;關節強痛、屈伸不利,加蜣螂、靈仙、苡仁。

2.痛痹

問診:肢體關節劇痛,痛有定處,得熱痛減,日輕夜重。

治法:溫經散寒,祛風除濕。方用烏附麻辛桂姜湯。若濕熱阻滯陽氣,麻木甚者,加茯苓、半夏、柱枝;若疼痛日久不去,關節寒冷拘攣者,用大活絡丹或小活絡丹。

3.著痹(又稱溫痹)

問診:肢體關節、肌肉腫脹疼痛,重著,晨僵,痛處固定,陰雨天更甚,甚則腰膝冷沉,足腫,苔白膩。

治法:除濕運脾,祛風散寒。方用薏苡仁湯加減。或兼惡寒發熱,身煩疼者,去川烏、當歸,加白芷、藿香以解表化濕;小便不利,身浮腫者,加澤瀉、豬苓以利小便。

4.熱痹

問診:關節肌肉疼痛,局部灼熱紅腫,痛不可觸,屈伸不利,得冷則舒。兼有發熱惡風,口渴,心煩,小便黃,苔黃,脈沉滑數。

治法:清熱通絡,疏風利濕。方用加減木防己湯。若熱痹日久不愈,再感濕熱,皮膚色暗,肌熱者,用秦艽四物湯加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