噎嗝的問診
發布時間:2022/10/12 中醫問診 瀏覽次數:10
噎為噎塞,指吞咽之時梗阻不順;嗝為格拒,指飲食不下,或食入即吐,因臨床上噎常為膈的前驅,故以噎嗝并稱。正如《千金方衍義》所說:“嗜之與膈,本同一氣,膈證之始,靡不由噎而成。”噎嗝的發生多由憂思郁怒傷肝,或酒食不節傷脾,或亡血失精傷腎,由肝、牌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導致,其病理產物,如氣滯、痰凝、血密互結,壅滯食道致食道狹隘,飲食不下,耗陰損陽而發。本證病期較長,治療原則當分期別論,初期以標實為主,治當祛邪為法;后期以本虛為主,治當扶正為法,同時噎嗝的治療應始終兼顧滋陰潤燥養血的原則。
西醫的食道癌、賁門癌、食道賁門失弛緩癥,以及部分食道炎、食逍神經官能癥相當于此證。
(一)問診要點
通過問診及參照西醫檢查手段如內窺鏡、上消化道X 線造影即可明確診斷。同時,應詳細詢問胸骨后堵悶或發噎感是否與飲食有關,以與梅核氣相鑒別。梅核氣與飲食無關,卻與情緒有關,多因情志不和而發病;詢間嘔吐的時間,以與反胃相鑒別。反胃(翻胃)多為脾胃虛寒,濕濁內蘊,固失和降所致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。
噎嗝證以進食時噎塞或飲食不下,食入即吐為主癥,故問診中應了解吞咽困難的程度,以及嘔吐物的性狀。如僅有吞咽時困難,或食道干澀而痛多為陰津虧耗,津液不能上奉食道,若僅可進湯水之物,胸骨后疼痛不移則為痰瘀互結于內;若滴水不進,肢體腫浮,腹部脹大為陽氣衰憊;若嘔葉如赤豆汁樣物為薩血內壅。
(二)分型問診
1.痰氣交阻
問診:吞咽時梗阻,胸膈秸悶,情緒舒暢時可稍減輕,口干咽燥。
治法:開郁,化痰,潤燥。方藥用啟膈散加味。可加瓜萎、陳皮以增強化痰作用;若津傷便秘,可加生地、白蜜以助生津潤燥之力。
2.津虧熱結
問診:吞咽食物時胸骨后梗塞而痛、固體食物難以咽下,脘腹灼熱嘈雜,形體逐漸涾瘦,口干咽燥,五心煩熱,大便干結。
治法:養陰增液。方用五汁安中飲加味。可加沙參、石斛、生地熟地補益胃腎之陰;若大便不通,腸中燥結,可酌用大黃、甘草瀉下燥屎,藥中即止。
3.瘀血內結
問診:胸膈疼痛,食不得下,食之即吐,甚至飲水亦吐,大便堅如羊屎,或吐出物如赤豆汁,面色晦滯,形體更為消瘦,肌膚枯燥甲錯。
治法:滋陰養血,破結行瘀。方用誦幽湯加味。瘀血較重者可加二七、乳香、沒藥、赤芍、五靈脂、蜣螂蟲以祛瘀通絡;若兼有痰瘀者加海藻、昆布、貝母、瓜萎以軟堅化痰。如服藥即吐,難于咽下,可先服玉樞丹。
4.氣虛陽微
問診:長期飲食不下、面色晄白,精神疲憊,形寒氣短,泛吐清涎,面浮,足腫,腹脹。
治法:溫補脾腎。補脾用補氣運脾湯加味;溫腎用右歸丸加味。若嘔吐不止,可加旋覆花、代赫石降逆止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