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問診之問疼痛
發布時間:2022/10/15 中醫問診 瀏覽次數:13
疼痛是患者常見的自覺癥狀之一,.可發生于機體的各個部位。疼痛的病機不外虛實兩端,屬實者,多因感受外邪,或氣滯血瘀,或痰濕阻滯,或食滯蟲積,阻滯臟腑經絡,閉塞氣機,使氣血運行不暢所致,即所謂“不通則痛”,屬虛者,為氣血不足,或陰精虧損,使臟腑經絡失養所致,即所謂“不榮則痛”。
問疼痛應詳細詢問疼痛的性質、部位及時間等方面,以便于分析疼痛的原因和病機。
(一)疼痛的性質
1.脹痛
痛而且脹,謂之脹痛。多為氣滯的主要臨床特征,常發生于胸脅脘腹等部位。若胸脅脹痛,時作時止,走竄不定多屬肝郁氣滯。胃院脹痛,兼喜熱惡冷,多為中焦寒凝氣滯c 但是頭目脹痛者,多見于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。
2.刺痛
療痛如針刺之狀、謂之刺痛。是瘀血療痛的臨床特征之一。瘀血停著,經絡閉阻不通而致刺痛,故凡瘀血停留之處,勻可以出現刺痛。如肝血密阻不行可見脅肋刺痛;胃痛日久不愈,久痛入絡,可出現胃脘刺痛,頭部外傷,瘀血停著,可出現頭痛如刺。刺痛的疼痛范圍較小,且常固定不移。
3.絞痛
痛勢劇烈,如同絞割,謂之絞痛。多為有形實邪閉阻脈絡,或寒邪凝滯,氣機閉阻所致。臨床如心脈瘀阻不通的心絞痛;蛔蟲七竄鉆膽或砂石阻塞于膽的膽絞痛,陰寒內結胃腸,陽氣閉阻的繞臍腹絞痛等。
4.重痛
疼痛且有沉重之感,謂之重痛。常見于頭、四肢、腰部,多因濕邪因阻氣機所致。澄性重濁而粘滯,濕阻經絡,氣機不暢,故癥見沉重而癰。若濕困于頭,則頭重如裹;濕困四肢,則四肢沉重疼痛。
5.灼痛
疼桶且有灼熱感,謂之灼痛。多因火邪竄絡或陰虛內熱所致,故常有痛處喜涼怕熱的特點。如胃火熾盛,則胃脘灼痛;肝郁化火,則脅肋灼痛。
6.冷痛
疼痛且有冷感,謂之冷痛。多因寒邪阻絡,或陽氣不足,臟腑經絡失于溫煦所致,故痛處常有喜暖怕涼的特點。如寒凝胞宮,則小腹拘急冷痛;腎陽虛,則腰部冷痛。
7. 掣痛
抽掣或牽引作痛,由一處而連及它處,謂之掣痛,也稱為引痛、徹痛。多因筋脈失養或阻滯不通所致。臨床如寒滯肝脈,可出現少腹牽引冷痛;心脈痹阻不暢,而見胸痛徹背。
8.游走痛
疼痛游走不定,無固定部位,謂之游走痛,亦稱走竄痛。多因風邪侵犯經絡或氣機郁滯所致,例如風邪痹阻關節經絡,則四肢關節疼痛游走不定;肝胃氣滯,則院脅脹痛而游走不定。
9.隱痛
隱隱作痛,痛勢較緩,綿綿不休,或反復發作,謂之隱痛。多因氣血不足,或陽氣虛衰,陰寒內生,臟腑經絡失于涵養、溫煦,是典型的“因虛致痛”。如脾胃陽虛的胄院隱痛;氣血虧虛不能上榮于頭的頭痛等。
10空痛
疼痛且有空虛之感,謂之空痛。多因精血虧虛,經脈、組織器官失其充養所致。如腎精虧虛,髓海不足之頭空痛,婦女血虛,經后胞脈失于充養之小腹空痛。
11.酸痛
疼痛且伴有酸軟無力之感,謂之酸痛。多因臟腑經脈失于濡養,或濕邪困阻,經脈不暢所致。如腎虛腰府失養之腰酸痛;風濕侵襲肌表之肢體酸痛。
(二)疼痛的部位
人體的各個部位,都與一定的臟腑經絡相聯系,所以了解疼痛的部位,可以了解病變所在的臟腑經絡,對診斷有重要意義。
1.頭痛
頭為諸陽之會,精明之府,腦為髓海,腎主骨生髓,髓聚而為腦;十二經脈之氣血皆上注于頭。所以,無論外感時邪、臟腑內傷,皆可引起頭痛。根據頭痛部位、性質的不同,可以辨別病在何經以及病性的寒熱虛實。
(1) 以頭痛部位識病在何經:由于各經絡在頭部循行路線不同,所以不同部位的頭痛反映不同經絡所在口如前額部連眉棱骨痛,屬陽明經頭痛,因為足陽明經循發際至額顱,行于前頭部及額部,故犯陽明經可引起前額痛;兩側頭痛,并連及于耳部,屬少陽經頭痛,因足少陽膽經起于目外毗,上抵頭角,行側頭部,故邪犯少陽經可引起側頭痛;后頭部連項痛,屬太陽經頭痛,因足太陽膀胱經從巔入腦絡,還出別下項,行于后頭及項部,故邪犯太陽經可引起后頭痛;巔頂疼痛,屬厥陰經頭痛,足厥陰肝經連目系,與督脈絡于巔,行于巔頂部,故邪犯厥陰經可引起巔頂痛;頭痛連齒者屬少陰經頭痛,因足少陰腎主骨生髓充于腦;若頭痛昏沉,腹瀉,自汗者,屬太陰經頭痛,因脾屬中州而主升,脾虛則清陽不升,故頭痛昏沉。
(2) 以頭痛性質辨外感內傷:外感頭痛,一般起病急驟,病程較短,痛勢劇烈,且痛無休止,其證屬實。多因外感風、寒、暑、濕及火邪上擾清竅所致。若病人頭痛連項,痛無休止,兼見惡風畏寒,遇寒加劇,此屬風寒頭痛.因風寒襲表,阻遏太陽,經氣不利所致;若病人頭脹痛怕熱,兼見發熱惡風,面紅目赤,此屬風熱頭痛,因風熱之邪外襲,上擾清陽所致;若病人頭重痛如裹,兼見肢體困重,胸團納呆,屬風濕頭痛,是外感風濕之邪阻遏陽氣,清陽不升所致。
內傷頭痛,一般起病較慢,病程較長,其痛反復發作,時輕時重,多屬虛證。若病人頭痛綿綿,時發時止,遇勞而甚者,屬氣虛頭痛,因中氣不足,清陽不升,腦府失養所致,如病人頭痛眩暈,綿綿不休,面色不華,屬血虛頭痛,因營血虧虛,不能上榮,清竅失養所致;病人頭腦空痛,每兼眩暈耳鳴,腰膝酸軟者,屬腎虛頭痛,因腎精不足,髓海不充所致;若病人頭目脹痛,兩測為重,兼見眩暈,心煩易怒,面赤口苦,此屬肝陽頭痛,為肝腎陰虧,肝陽上亢所致。
2.胸痛
胸屬上焦,心肺藏于胸中,為宗氣所聚之處。胸部疾病,多屬心肺疾患,因為心主血,肺主氣,各種內外因素導致胸部氣機閉塞,經脈不通面發生胸痛,所以掌握胸痛的性質及不同兼癥,有利于分析胸痛的原因。
(1) 胸痹:胸痛憋悶,痛引肩背者,為胸痹。乃因胸陽不振,袚濁內陽,或氣虛血瘀,心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
(2) 真心痛:胸痛徹背劇烈,痛如針刺刀絞,甚則面色青灰,四肢厥冷,此為真心痛。是因心脈急驟閉塞不通所致。
(3) 肺陰虛證:胸痛,咳時加劇,兼見潮熱盜汗,咳痰帶血,屬肺陰虛證。是因陰虛化燥生熱,虛火灼傷肺絡所致。
(4) 肺實熱證:胸痛咳喘,高熱面赤,咯鐵銹色痰,屬肺實熱證。是因外感風熱犯肺,肺失宣肅所致。
(5) 熱毒蘊肺:胸痛,咳吐膿血痰,其味腥臭,屬肺癰。是因熱毒蘊肺,氣血瘀結,肉腐成膿所致。
(6) 氣滯胸痛:胸脹痛走竄,時作時止,急跺易怒,善太息,屬氣滯胸痛。是因情志郁結不舒,胸中氣機不利所致。
(7) 血密胸痛:胸部剌痛,固定不移,入夜尤甚,屬血瘀胸痛。多因跌仆外傷,或氣郁日久,瘀血阻滯胸部脈絡所致。
3.脅痛
乳下兩旁至肋骨盡處,謂之脅;肋骨盡處之下,謂之季脅。右脅為肝膽所居,肝膽經脈循行分布于兩脅,所以脅痛多屬肝膽及其經脈的病變。此外,亦可見于懸飲及氣滯血瘀等病遷。
(1) 肝膽濕熱:脅痛脘脹,身目發黃,溲赤,納呆嘔惡,此屬肝膽棍熱,乃因濕熱侵犯肝膽,肝膽失于疏泄、調達所致。
(2) 肝氣郁結:協肋脹痛,走竄不定,胸悶太息,易怒,屬肝氣郁結。因情志不舒,肝失調達,氣機郁滯所致。
(3) 肝火郁滯:脅肋灼痛,兼面紅目赤,心煩易怒,多屬肝火郁滯,為氣郁化火所致。
(4) 瘀血內阻:脅痛如刺,固定不移,屬瘀血內阻。多因跌仆閃挫,或氣郁日久,或肝膽濕熱久居不去,絡脈不暢,瘀血阻滯所致。
(5) 懸飲:脅肋脹痛,患側脅間飽滿,咳唾引痛,轉側不利,屬懸飲痛。為飲停胸脅,脈絡受阻,氣機升降不利所致。
(6) 肝陰不足:脅肋隱痛,綿綿不休,兼口干咽燥,心中煩熱,屬肝陰不足,肝經失養所致。
4.胃脘痛
又稱胃痛,胃居于上腹中部劍突之下,主受納腐熟水谷,以和降為順,凡寒、熱、虛、食積,氣滯、血瘀等原因,均可引起胃失和降而發生胃脘疼痛。胃脘痛的部位雖然在胃,而與肝、脾的關系至為密切。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,啤升胃降,二者在生理上相互配合,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,肝主疏泄,有助于脾胃之氣的升降,乃是脾胃完成消化功能的重要條件,如肝失疏泄,肝氣橫逆則易犯胃乘脾。因此胃痛的原因,還應考慮到肝脾病變逆傳胃腑的間接因素。在間診時既要依據疼痛的性質分清寒熱虛實,還應根據疼痛部位與兼癥以辨別病變的主要所在。胃脘痛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:
(1) 寒凝胃痛:胃痛暴作,疼痛劇烈,得熱痛減,并兼畏寒喜暖,口不渴等,此屬寒凝胃痛。因寒性收引凝滯,寒邪直中胃腑損傷陽氣,胃脘拘急,胃氣阻滯而痛。
(2) 熱盛胃痛:胃脘灼痛,兼口干喜冷飲,或消谷善饑,尿赤便秘等,屬熱盛胃痛。為邪熱蘊結于胃,氣機壅滯而痛。
(3) 食積胃痛:胃脘脹痛,拒按,兼噯腐吞酸,不思飲食,大便臭穢不爽,屬食積胃痛。為食滯胃脘,胃失和降,氣機不暢而痛。
(4) 氣滯疼痛:胃脘脹滿,攻撐作痛,痛連兩脅,噯氣或矢氣時舒,每因郁怒而痛甚,屬氣滯疼痛。因氣郁不舒,肝氣犯胃而致。
(5) 血瘀疼痛:胃脘剌痛,或如刀割,痛處固定、拒按,或吐血紫黑,大便如柏油,乃屬血瘀疼痛,因久痛入絡,瘀血痹阻胃絡而痛。
(6) 脾胃虛寒:胃脘隱痛,綿綿不休,喜曖喜按,得食則減,兼乏力倦怠,納少便溏,泛吐清水,此屬脾胃虛寒。因脾胃陽虛生寒,胃失溫煦所致。
(7) 胃陰不足:胃脘隱隱灼痛,纏綿日久,時有嘈雜,口燥咽干,饑不欲食,乃屬胃陰不足。胃陰虛生熱,虛熱內擾所致。
臨床辨胃脘痛,除依據疼痛性質與兼癥外,還須參考起病的緩急、進食后的反應,一般而言,凡胃痛暴作,起病急驟者,多屬寒積于中或飲食積滯;凡胃病漸發,起病緩者,多屬脾胃虛弱,胃陰不足,或肝郁氣滯、血瘀。進食后痛甚者,多屬實證;饑時疼痛,食后痛緩者,多屬虛證。
5.腹痛
腹痛涉及的范圍廣泛,凡鳩尾以下,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發生疼痛者,皆謂之腹痛。腹部內藏脾、胃、肝、膽、大小
上一篇: 中醫問診之問周身其它不適
下一篇: 中醫問診之問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