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診合參之 問診切診
發布時間:2022/10/16 中醫問診 瀏覽次數:15
問 診
問診是四診中最須下功夫的一環,也是初涉臨床時的基本功。
張景岳創“十問歌”,提出問診的要領頗具規范性,但臨證不可刻板對待。應有目的地重點探問,圍繞患者主訴,突出的主要癥狀、體征,深入查詢其特點,及可能發生的兼癥,了解病情發展及診治經過,以提高判斷的準確性。
特別要理解中醫問診的目的,主要是為了辨證,不同于西醫學的完全辨病。如問寒熱,要問清是惡寒發熱及寒熱的輕重主次,還是但寒不熱,但熱不寒,或寒熱往來,發熱是壯熱還是潮熱、身熱不揚等,以辨病位、病性。問疼痛要問清是脹痛、走竄痛、刺痛、固定痛、冷痛、灼痛、絞痛、隱痛、空痛及拒按、喜按等。以辨寒熱氣血虛實,從而為治療提供重要的依據。
同時還須注重內外環境、氣候、居住地區、生活及飲食嗜好、性格情緒、體質類型等與疾病的關系,針對婦女、小兒等不同對象,詳察細辨。
在問診時切忌給病人以暗示和誤導,尤其與情志病人的交談,“詐病”者的假訴,要有所識別取舍。
切 診
切診主要含脈診、觸診兩部分。
一、脈診
脈診非常重要,但切忌夸張到神秘不可捉摸的程度,憑脈即可知病,更不應妄自否定診脈的客觀價值。
脈診首先應當了解如何調息,如何下指,以及掌握三部、七診、九候、五十動的基本要求。三部臟腑取診法,脈與時令、個體、飲食、生活、情志的關系,正常平脈的形態等,然后才能識別有病之脈。
脈象的分類,一般說來有二十八脈(浮、沉、遲、數、滑、澀、虛、實、長、短、洪、微、緊、緩、弦、芤、革、牢、濡、弱、散、細、伏、動、促、結、代、大──又作疾)和十怪脈。為了便于臨床掌握,前人也做過不少比類、對舉、歸類工作,選擇主要的若干脈象,作為綱脈,其中如滑伯仁的浮沉遲數滑澀六綱,也有再加虛實或短長而稱八綱的。
脈診結合臨床體會,尚須注意下列幾點:
1.兼脈
臨床所見,脈象單見者少,兼見者多,凡屬兼見之脈,必須區別主次,綜合分析。
2.脈癥合參
根據《內經》所說“色脈合參”的道理,把脈象與其他癥狀聯系考慮,互相對比,肯定問題,解決疑點,決定順逆。既要“憑脈辨證”,也要“舍癥從脈,舍脈從癥”,分別真偽,認清本質。
3.掌握病機演變
脈診不但要求“憑脈辨證”,認清現在癥狀的病理變化,還應在這個基礎上,進一步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、演變轉歸。例如無病之人,脈見結代者,為“脈病人不病”,真藏之氣己傷,將有暴病之變;陰證脈見沉細的病人,忽然暴出虛大脈,為陽越于外,有脫變的危機;陽證脈來洪數的病人,忽然脈轉沉細,有陽病入陰的轉變;眩暈患者脈見弦勁搏指者,勢將內風上旋,有暴中的可能。
作為一個現代中醫,既要掌握診脈的基本操作規則,基本知識,更要在實踐中加深體會,逐步提升辨識有病之脈的能力。不能輕率地認為診脈僅是為問診提供時間的一種形式。持上述認識者,關鍵在于陷入診脈不能辨病的誤區,沒有把辨證作為立足點。如換位思考,脈的浮沉遲數,對證的表里寒熱不是昭然若揭嗎?
另一方面,診脈辨病也有特異性。心主血脈,血液的原動力在心,因此,心血管系統病變,又往往能顯示病的特異性,如結代、十怪脈中的某些脈型,就能直覺反映心臟病所引起的心律失常,高血壓病動脈硬化者多見弦滑勁而不和之象等等。至于濕溫病初起的濡緩脈,重癥病者脈快而弱的濡數脈,薛生白所說“脈無定體,或洪或緩”等,與西醫學中傷寒病的相對緩脈,在辨識病的特異性方面又何等地相似。
即使西醫在檢查脈搏有異常表現時,亦常注意描述其特征。如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脈見驟起驟落者,稱之
<<
<
1
2
>
>>
>>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