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典-用心做最好的中醫知識整合平台!
中醫辨證
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> 中醫辨證 > 五行學說是《內經》辨證思維的核心思想

五行學說是《內經》辨證思維的核心思想

發布時間:2022/09/29 中醫辨證 瀏覽次數:10

五行首先出于《尚書》洪范:“五行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并說五行的性況和屬性是:“水曰潤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從革,土爰稼穡。”這已從五行的屬行,抽象概念化,言其功能作用,說明具有曲伸功能的屬于木,具有向上炎熱特性的功能屬于火,能種植和收獲萬物屬于土,金可以溶化變形,水向下濕潤。 

五行歸類

即將宇宙萬事萬物,按其五行屬性歸類,使千頭萬緒的事物成有序的相關學,是說明萬事萬物之間關系的五大元素,因此以便于理解說明事物之間的關系。

樸素的辯證法思想,其歸類的方法,即從事物的形態、性質、作用、運動方式上具有同一性、相似性而用取象比類法,這既包括有現象相同或本質相似的不同事物歸于一大類;另外,也可以用推演變化方法,如早晨太陽東升,陽光初曉,如木之初生,枝葉柔嫩易伸曲,其開花結果為青色,其果味酸,于身體則象征肝氣初生,其性質柔潤,性喜條達,肝又相合于筋之柔和伸展,曲伸又象征膽汁疏泄,易消化,又象征兩目之精明,視物之清晰等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中有五行歸類,如 “東方生風,風勝木,木生酸,酸生肝,肝生筋,筋生心,肝主目,其在天為玄,在人為道,在地為化,化生五味,道生智,玄生神,神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,在體為筋,在藏為肝,在色為蒼,在音為角,在聲為呼,在變動為握,在竅為目,在味為酸,在志為怒。”這就包括自然界的五音、五味、五色、五化、五氣、五方、五季,在人體包括五臟、五腑、五官、形體(五體)、情志、五聲、變動(病態),其他四行可類推,這就將萬物貫穿起來,以五行的生態規律類推演變其的變化,就形成天人一體的統一觀。人體以五臟為中心,內系五腑(六腑)、五體、五官、五聲、七情等的五個功能活動體系,可以從五臟功能看外在表現,也可以從外在五個功能表現推測五臟的功能如何,來展示人體生命活動的整體觀。

五行運作規律

1.相生相克關系:相生是說五行之間在正常生理功能上是相互資生,相互促進,相互助長的生理關系。五行的相生次序: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。相克即指某一事務對另一事物生長、發育或其功能具有抑制和約束制約作用,這也是正常功能,即防范其太過。五行相克次序是:木能克土,土能克水,水能克火,火能克金,金能克木。其所發生互相制約作用,最初可能原于木火土金水的原發物質的關系,如《白虎正義》中說:“木生火者,木性溫暖,火伏其中,鉆灼而出故木生火”,這就是自然的五行相生關系,但應用于臨床提高其認識水平,即將五行概念上升為抽象化理論,因此不能以自然物質直接變化,而以促進物質的互相運動變化的功能作用即所謂五行之間“以氣不以質”,若以質則不能變化,如木生火,即以相互而生,木屬東方肝木,肝木生氣生機旺盛,在人體相為主肝,以肝氣情志調順則易生心火,心為陽性主火,其功能為主神與調節情志之主,故疏肝氣可調心火(情況過急),心火主陽氣旺,可以溫暖脾土,助其消化,脾土主生化主氣血,脾土之氣旺可以生津液以養肺金,肺津潤澤,肺金主肅殺收斂,主陽氣內潛而養腎陽,腎氣伏藏,腎陰積盈以可滋養肝木,此即五行以氣化而相互滋養,故見滋生之意,就提高了五行之間相生互克的高層次的變化關系。

五行的相制約關系也是以“氣”功能制約,不能以原生物質的變化。如木克土是指肝木疏泄脾土,脾土則勿郁抑,勿壅滯,火克金即心火旺盛可制約肺之過寒,過于肅殺之氣,土克水即脾土疏泄以利水而水道暢通,水能克火即腎陰防止心火過亢,金克木是肺金肅殺之氣,防止肝氣升發太過。《素問·寶命全形論》中說“木得金而伐,火得水而滅,土得木而達,金得火而缺,水得土而絕,萬物盡然,不可勝竭。”再以寒暑變化而言,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:“彼春之暖為夏之暑,彼秋之忿為冬之怒。”即春暖為夏暑之漸,夏暑為春暖之盛,故春暖資生夏火;秋忿為冬怒之漸,冬怒為秋忿之盛,故秋氣之忿,資生冬水之怒,這是氣候變化存在內的變化條件或因素。這都提升了五行生克的理論意義,反應五行的氣化功能,自我克制化關系,將復雜的外界事物變成簡單易以理解的相互關系,可闡述事物間關系。

相生相克是事物發展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,沒有生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發展;沒有克就不能維持正常協調下的變化和發展,因此,必須是生中有克,克中有生,才是事物發展的正常現象。張介賓說:“造化之機,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,無生則發育無由,無制則亢而為害。”事物的運動狀態是生生不息的,而且從五行關系是相反相成,如一方失常,會導致生克關系的動態失衡,影響事物的正常發展,《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:“亢則害,承乃制,制則生化,外列盛衰,害則敗亂,生化大病。”反應事物發展動態平衡,由平衡可導致不平衡,在不平衡中再求動態平衡,而平衡又被新的不平衡所取代,這種從平衡→不平衡→平衡,正說明事物發展的各方面的因素互相作用,而推進事物的發展,反應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,無論應用于醫學和社會關系都是如此。

2.相乘相侮關系:相乘相侮是五行之間的太過不及引起的屬于反常現象,在臨床也是病理狀態。

相乘就是乘虛而襲,持強凌弱,指五行中某一行對其所勝的一行過度克制,其相乘次序即木乘土,土乘火,火乘金,金乘木,與五行相克的次序一樣,只是乘襲太過而致被克者出現病態,失去動態平衡。相侮就是持強凌弱,本來就是相克關系,由于一方過強出現反克現象,也是一種病理狀態。《素問·五運行大論》中說:“氣有余,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;其不及,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,己所勝輕而侮之。”如以木氣太過則克制己所勝者一為土,即木克土太過,木氣犯脾,脾土受制,又反過來侮其所不勝(木不勝金)克又出現木火刑金的現象,即反侮;若木氣不足出現己所勝(木克土)輕而侮,木虛反侮,即肝虛而脾土反侮,如臨床上脾胃壅滯而犯肝,造成脂肪肝,或飲食不節而造成肝硬化等。

五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

五行學說作為哲學概念,它包括范圍很廣,滲透到中醫學的各方面中去,首先反映內外環境的統一,在自然界有五方、五時、五季、五色、五味、五氣和人體的五臟、六腑、五體、五官,如腎應北方,氣候嚴冬為封藏,五臟應于腎臟為藏精之本,骨髓、頭發相聯系。

1.說明臟腑之間的生理病理關系:五行的屬性可說明五臟的特征,如肝屬木,木性條柔暢達可曲可伸,以說明肝氣和平使人心情開朗,性格調柔能屈能伸,易于近人,征象膽氣之疏泄助消化,肝在五體主筋,肝氣使筋脈調柔,機關骨節易于伸曲調順,它可以生心血,疏肝健肝(木制木),又將全身各臟腑、五體、七情氣血的關系統一起來,形成統一體,便于臨床解釋生理、病理。

2.五行的克制乘侮說明病理關系:五行關系破裂克制太過或不及而說明病理關系如腎消(糖尿病)出現口渴、口干、心煩為心火亢盛反乘腎水,造成腎水不足口腔干燥等癥,治療應清心火滋腎水;再如木克土,木為正常制約,但制約太過則造成肝賊犯土,由肝木旺而克制脾土,出現飲食不化反胃,膽汁胃液反流,兩脅脹滿,脾土壅滯等癥狀,如按其五臟生克規律傳變時相乘傳變較重,而相侮傳變病情較輕,如《難經經釋》所說:“所不勝克我者也,臟氣本已相制,而邪氣挾其力而來,殘削必甚,故可賊物。”“所勝,我所克也,臟氣既受制于我,則邪氣亦不能激,故為微邪。”

五臟的傳變也常依生克乘侮次序相傳,如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中說:“今風寒客于人,使人毫毛畢直,皮膚閉而為熱,當是之時,可汗而發也,或痹不仁腫痛,當是之時,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,弗治病入舍肺,名曰肺痹,發咳上氣,弗治病即傳而行之肝,病名曰肝痹,一名厥,脅痛出食……”,“弗治肝傳之脾,病名曰脾風,發癉,腹中熱煩心出黃,……弗治脾傳之腎,病名曰疝瘕,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一名曰蠱,……弗治腎傳之心病,筋脈相引而急,病名曰瘛,……弗治滿十日,法當死。”此病本來較輕微,屬于外感病,因為失治誤治,其傳變日益嚴重,由外感變肺痹咳嗽而不治療,病邪傳入于肝出現肝痹,脅痛吐食,再不治則出現脾風病,發熱出黃病,再不治出現疝瘕、蠱脹之病,最后傳到腎出現氣痙攣,再過10天即死亡,從其傳變次遞來看是肝病由外感而最后到蠱脹,出現腹水肝硬化,最后到全身肌肉痙攣而死亡。說明對于某些疾病的傳變很符合疾病發展規律的,故治療方法應該“見肝之病當先實脾”,脾旺不受邪而阻斷其傳變過程,這種治療方法有非常現實意義。因此,五行學說對于指導診斷和治療很有意義,如《素問·脈要精微大論》中說:“微妙在脈,不可不察,察之有紀,從陰陽始,始之有經,從五行生,生之有度,四時為宜。”說明脈診望診均可以用五行觀氣解釋病疾,從望診可以推斷病情,如《靈樞·五閱五使》篇中說了 “肺病者,喘息鼻張;肝病者眥青;脾病者唇黃;心病者舌卷短,顏赤;腎病者,顴與顏黑。”即從望診所得而推斷五臟之病。在治療上可以根據五臟的虛實應用五行生克規律制定治療方法,如《難經》曰“虛則實其母,實則瀉其子。”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:“五臟相通,移皆有次,五臟有病,則各傳其所勝。”說明對于疾病傳變方式多以五臟相克制方式而傳變,為治療提供思路,后世根據五行相生方式推出“滋水涵木”“培土生金”“金水相生”,按相克方式提出“壯水制火”“扶土抑水”“伏金平木”“疏肝健脾”等治療原則,大大豐富了五行指導下的治療方法。